改制、产品和市场 山东高强的三件法宝

2024-01-27 解决方案

  我们企业1975年建的厂,是一个老国企。按照计划经济时期昌潍地区(后为潍坊市)的规划,我们专门生产内燃机零部件,为潍坊柴油机厂配套,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们的产品品种不断丰富,应用领域逐步扩大,现主要为一汽、重汽、潍柴、大柴、广东富华、山推、上海振华港机、铁道部大桥局等用户配套。1993年我们开始改制,把企业评估后的净资产拿出来后,让每个员工(不只是管理层)都持有一份,这样就成为股份合作的形式,任何一个人都有责任,这在一定时期内推动了企业较快发展。但随企业的逐步发展,这种人均持股的方式又成为一种变相的大锅饭, 2003年我们又彻底做了改制,成立了有限责任公司,当时发起的股东有50个人,包括我们的管理层、技术骨干等。这相当于是把原来的股份50名股东又重新认购了一下,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新的模式,持股份的人慢慢地少,压力慢慢的变大,责任心越来越强,企业又一次进入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轨道。

  回顾几十年的发展,简单概括一下就是质量立企、专业发展、产品领先、管理保障。随企业品质的不断的提高,发展脉络也慢慢变得清晰,企业下步的战略规划为技术领先、规模发展、品牌发展、资本运营几个阶段。

  我们的产品的定位是中高端产品。技术上的含金量和附加值是比较高的,别人不能做,由我们来做。定位之后,我们也有相应的一些后续投入,包括研发技术投入、设备投入都加强了,这样就跟同行的产品档次拉开了。

  前阶段的发展我们主要突出在专业发展上,产品定位也比较准确,非标、异型、高强度是我们的产品特点,主要在商用车配套领域发展。下阶段在坚持我们产品特点的基础上向乘用车配套领域发展,在商用车配套的基础上把乘用车板块做强做大,而且是面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

  目前我们的产品是山东名牌,现在正在争创中国名牌,通过名牌效应来促进企业发展。

  根据现阶段企业的发展状况,我们正在运筹上市,两年内争取上市成功,通过长期资金市场的运做加快企业的发展。

  对。通过这样的定位以及1993年和2003年的两次改制,公司的发展基本是一年一个台阶,尤其是2000年以后,发展更顺畅,除了2005年业绩稍差一点,其他每年都很好。2006年出售的收益达2.3亿元,2007年 3.6亿元。今年的我们的形势也很好,一是我们的产品比较好,二是市场结构好。公司现在存在1300多人,净资产1个多亿,今年目标完成4.5亿,争取5个亿.现在在发动机领域,尤其是商用车用的大马力发动机领域,我们的设备水平在国内都是一流水平,产能规模现在也是最大的。产品我们又细分了一下,发动机方面我们的产品是以四拴、四母、气门挺柱、气门推杆这一些产品为主。四拴就是连杆螺栓、气缸盖螺栓、飞轮螺栓、主轴承螺栓,这四种螺栓用在发动机的关键部位,一个螺栓断掉会导致整个发动机无法运行。我们是以零缺陷的目标来控制,通过这一种控制,我们的产品质量在同行里面来说,故障率非常低,发动机领域的产品PPM值能控制在20以下。

  目前,国内像我们这样控制得比较好的企业应该有两三家。发动机的零部件的要求都比较严,我们整个的体系,流程的控制都是围绕这个来展开的,这是一大产品系列。再一个是轮胎螺栓系列,大多数都用在商用车。现在路上跑的商用车车桥上紧固轮辋的轮胎螺栓,我们的产品基本能覆盖过来。这一产品系列,我们也是非常强的.去年我们的发动机产品创收1.5亿,轮胎螺栓系列创收1.4亿(包括主机配套和售后市场)。

  我们是从给斯太尔配套发展起来的。国家是1983年引进整车斯太尔技术,当时国内在这一块是比较薄弱的,以组建一个重汽集团的形式来消化吸收斯太尔的技术。斯太尔从80年代末开始国产化,我们参与了发动机螺栓和轮胎螺栓的国产化。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这是一个国产化的过程,当时是13种产品,再加上车桥上的轮胎螺栓,总共是14种产品。从给斯太尔配套中,高强的能力得到了锻炼,而且在业内的知名度也提高了。当时产品主要是德国的一些标准,全部是按照国外的要求来做的,所以有斯太尔这样的平台,对我们也是一个拉动,我们之后又开发了解放、东风、美驰、塞夫的产品。

  发动机这一块的发展也是由潍柴斯太尔发动机带动的。潍柴原来是做老款6160、6200机型,国家引进斯太尔发动机后,就把发动机放到潍柴消化吸收,后来我们就一步一步参与到零部件国产化进程中。在发动机的领域参与了斯太尔发动机关键性零部件的开发后,我们又参与了一汽的发动机开发,以及道依茨发动机国产化的开发。目前在发动机领域,尤其是高端的大马力发动机这一块,我们在国内的产能规模也是最大的。

  我们还有一个系列新产品是工程机械、桥梁及高层建筑钢结构用的高强度螺栓。尤其在北京市场这一块,如奥运会的一些场馆、北京电视台、国贸三期、LG大厦等工程的高强度螺栓都是我们做的。

  80%多一点。汽车这一块是重头戏。我们现在做的几大系列产品在国内基本上处于龙头地位。研发投入手段在国内也是属于一流水平,我们从德国引进了螺纹紧固分析系统,买了这台设备后,我们不仅要研究螺栓的制造工艺,还要研究它的装配工艺,把螺栓连接副的最大潜能挖掘出来。当时这个设备,国内一共引进了8台,除了我们,其他主要是一汽、二汽的技术中心来做研究用的。我们把产品制造出来,还指导客户怎么用。现在我们制造的螺栓的扭矩、转角、轴力、摩擦系数这些指标控制都不错。有些用户的装配工艺不一定合理,根据他们的装配工艺,我们大家可以做模拟装配试验,来看上述指标是不是达标。如果不达标,我们会帮助用户怎样来调整装配工艺。

  我们现在占地15万平米,规划到5个亿的生产能力。目前4条热处理生产线台冷镦生产设备都是引进的台湾的。我们有现在国内比较先进的达克罗生产线、全自动磷化线,这几大工艺现在已达到6亿元的年产能,其它的通用加工设施将依照产品的市场需求来增加。

  总结一下您的几个观点。第一个是改制,两次改制释放了企业的活力。第二,从产品的角度来看,产品定位比较准,定在中高端产品,抓住了这个机遇并成功配套了。第三,斯太尔引进后,潍柴给了你们一个很大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