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大集团北方重工:热处理日装炉量创年度新高

2023-12-19 解决方案

  混改后的北方重工,在导入方大集团“党建为魂”的企业文化后,员工队伍活力充分激发,生产效率得到提升。八月盛夏,北方重工热处理分厂再次迎来生产高潮。近日,该分厂日装炉量突破158吨,创本年度新高。

  在方大集团的鼎力支持下,北方重工完全解决了资金、保函等制约因素,为北方重工开拓国内外市场扫清了障碍。频频以全新的面貌参与国内外高端装备展会,向各界展示“新北重”的新形象,为巩固客户关系,发掘潜在客户,开拓国内外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众多国内外客户都表示,辽宁方大集团为北方重工带来了新的理念、新的体制机制和全新的变化,让人耳目一新。

  伴随着河北华信、唐山港陆、冀南钢铁等项目圆筒混合机半齿轮、托辊等产品件陆续到北方重工,为“安全、优质、高效”地完成项目的加工任务,达到“降成本、创效益”的生产经营目标,北方重工热处理分厂积极做出响应,快速行动,昼夜奋战抢工期,全力以赴保进度。

  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命脉。北方重工在辽宁方大集团的支持下,持续加大产品研制投入,购置并更换图形工作站、服务器和计算机,购买并升级ANSYS、Solidworks等9款软件,产品设计研发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在加速推进传统产品的技术升级改造,将升级产品快速推向市场的同时,将新产品设计研发作为打造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支撑,为广大技术人员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技术创新和研发平台。

  北方重工热处理分厂格外的重视从技术创新、工艺改进、生产操作等方面节约设备能源消耗,降低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分厂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技术质量与设备设施科积极做出响应,充分的发挥技术人员专业优势,全力配合一线班组保质、保进度完成生产任务。在技术工作中,他们采用“水空水”代替油冷的冷却方式,快速缩短托辊淬火冷却时间,大大降低了设备开动时间,实现了降低能源消耗的目的。生产班组通过合理的装、配炉,调质燃气炉单炉次最高装炉量达到70吨,保证满装载设备开动;严控淬火时间,充分的利用闲置天车和淬火介质槽等方式,加快生产效率。为克服连续作业水槽温度过高等问题,他们采用增加水泵循环注水,提前开启油、水循环泵等措施,保证淬火质量。通过全体员工昼夜不懈奋战,仅利用一周的时间,就完成了18件托辊和3组半齿轮的热处理加工任务。

  作为北方重工热加工的单位,热处理分厂通过加强设备管理、增设设备类培训科目和加强日常巡视力度,狠抓每一个细节、每一台设备,力求做到“降成本、保质量”,杜绝“跑、冒、滴、漏”现象的发生。北方重工热处理分厂现有最大规格的16米台车式燃气炉,是分厂主要大型生产设备之一,其设备的好坏直接影响热处理分厂的产品质量及成本控制情况。在生产的全部过程中,分厂发现炉体东侧侧密封存在密封不严的现象,导致炉窑内部热量散失,不仅影响产品质量控制,而且将加大天燃气消耗量,增加工序成本。分厂技术质量与设备设施人员立即分析问题具体原因,确定改造维修方案,在没增加成本的情况下,以原有气缸为基础,通过重新调整力臂角度及位置,仅利用2天时间就将设备改造完毕。其间克服了人手不足、改造环境恶劣等困难,使设备恢复良好密封效果。分厂技术质量与设备设施科的机电修东西的人,甘于奉献,积极做出响应,精心策划,通过勤劳的双手,进行创新创造,为分厂降本增效做贡献。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爱厂如家”的责任与担当。

  在部分产品产成交货之际,北方重工全体员工正以饱满的热情、十足的干劲,按照生产任务目标要求,为“安全、优质、高效”地完成生产目标而努力。在方大集团全新的体制机制下,北方重工的企业管理日益精细化,运行效率大幅度的提高,对市场和客户的服务能力也得到非常明显增强。如今的北方重工干部员工思想和行动积极转变,干事热情高涨,他们正向着企业高水平发展的目标奋力前行。(靳也、舒泽擎)

  “可别小看村支书这个岗位,责任大着呢。这几年在村上干,我一直努力帮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难题,深感‘群众利益无小事’!”12月10日,在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柳泉乡红塔村,33岁的村党支部书记张千劳谈到基层工作收获时感慨颇深。

  在新石器时代,人发明了绳子和编织的技艺。大约距今五千年前后,人把绳子做成缰绳,套在了牛马等大型动物身上,让它们成了牲畜。人们驱使牛耕地,驾驭马奔跑。人也转变成了农夫、牧人或骑手,由此开启了以农业和畜牧业主导的时代。

  南海海下1500米的幽深处,能见度极低,一只机械手却可以灵活地搬运沉船中的瓷器。只见它精准地靠近一个瓷瓶,轻轻地拿起,转动方向,稳稳地放入旁边的蓝色收纳筐中,熟练程度几乎和人的手臂相同。

  近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发表习重要文章《切实加强耕地保护 抓好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文章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新时代新征程上,耕地保护任务没有减轻,而是更加艰巨。”“耕地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当前,要突出把握好量质并重、严格执法、系统推进、永续利用等重大要求。”这为我们加强耕地保护、端牢“中国饭碗”提供了重要遵循,明确了前进方向。

  因为与生态保护、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等都息息相关,十几年来,农业文化遗产的社会关注度慢慢的升高。浙田几年前就与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联合建立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青田研究中心”,与浙江大学共建了博士生科研基地。

  2022年,国际科学团队完成第一个完整的、无间隙的人类基因组序列。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焕明说,现在成本降低后,很多以前舍不得测的基因组类别现在都能测序了,比如疾病基因组、药物基因组等。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12日发布的北极年度气候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北极的平均表面气温是自1900年以来第六高,夏季地表气温创有气温记录以来新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所属国有企业,一定要加强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紧紧依靠科学技术进步驱动产品创新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研发和掌握更多的国之重器,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利益。

  培养用好青年科学技术人才,对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意义重大。丁冉建议,对一些从事长周期基础研究的青年科学技术人才,应适当放宽博士后进出站的年龄限制。

  统筹不仅限于区域内,更要站在全局的高度,促进要素资源的整合创新在长三角经济版图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远近闻名。统筹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要从体制机制、要素流动、产业协作等方面实现更高效的协同联动,凝聚促进高水平发展的强大合力。

  大数据、人工智能(AI)和大模型的融合发展,将激活科学研究的创新力和生命力,帮助破解更多科学密码。

  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科学家开展的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表明,使用生物疗法能控制哮喘重症。

  《自然·电子学》12日报告了一种由电子硬件和一个大脑类器官组成的混合计算系统,可执行如语音识别和非线性方程预测等任务。

  (记者刘志强、常钦、郁静娴)粮食丰收,颗粒归仓。今年,在自然灾害多发频发情况下,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功不可没。减“单”增“双”,湖南省湘乡市棋梓镇普安村农民田学文说:“单季稻改成双季稻,早稻集中育秧每亩补贴100元,流转的2000多亩田多种了一季,增收20万元左右。

  近日,AI与数字化的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广州)青年学者、中山大学教授黄凯团队研究开发出一款高度仿生的老鼠机器人NeRmo,相关成果发表于《科学-机器人》。这款机器人的核心创新在于其柔性脊柱的水平摆动设计,大幅度的提高了机器人的运动灵活性和效率。

  据新华社电国家统计局12月11日发布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全年粮食产量再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据介绍,2023年,全国夏粮产量为2923亿斤,比上年减少25亿斤,下降0.8%;早稻产量为566.7亿斤,比上年增加4.3亿斤,增长0.8%。

  “海上风电是清洁能源建设的兵家必争之地,更是风能产业的科技制高点。”他建议,加强海上风电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研制关键共性技术标准,通过标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快速发展的5G、人工智能等技术,是充满了许多活力的创新引擎,亦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的重要抓手。这些数字都表明,中国将持续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与世界各国共享科学技术创新带来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