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和机构编制管理

2023-12-01 企业资讯

  2009年,全市人事编制工作紧紧围绕“更好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服务盐城又好又快发展”,认真贯彻实施公务员法,加快人才引进开发,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机构编制管理,人事编制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至年底,全市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总数15.58万人;全市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有各类专业方面技术人员9.85万人,其中高级职称1.03万人、中级职称4.28万人。盐城市人事局被评为全省人事系统先进集体,省苏北农村人才市场被评为全省地级市唯一一家“五星级文明诚信市场”,市人事考试中心被评为全省人事考试优秀单位。

  【“盐城人才港”建设工程】围绕沿海开发战略人才需求,按照“优先满足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企业急需人才、创新创业人才、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领军人才、特色产业高层次人才”思路,启动和实施“盐城人才港”建设工程。组织并且开展调研课题《关于构筑长三角北翼人才高地的对策建议》(列为市委、市政府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重点解决的24个重要课题之一),部分设想和思路被吸收进《盐城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盐发[2009]17号)文件。编制完成市政府下达的《盐城市沿海开发人才队伍建设三年实施计划》。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申报并获批江苏省沿海(盐城)人才市场,该市场成为江苏沿海地区唯一的区域性人才市场。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科学技术创新暨人才工作会议,全面部署建设长三角北翼人才高地工作,出台加强创新创业领军型人才队伍建设意见,并建立2000万元的领军人才专项资金。举办“清华·盐城”企业家高峰论坛、2009中国(盐城)人才与人力资源管理高峰论坛,国内知名学者教授崔国文、刘红松、石金涛作专题讲座,市区重点企业1470多名中高级管理人员与会研讨。争取政策支持,获批“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资助项目”18个,继续列全省前列;获批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项目”10个,总数列全省省辖市第一,累计争取资金1700万元。推进海外人才创业载体建设。在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挂牌成立江苏省盐城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园,制定专门政策,鼓励回国人员到盐城发展。拓展引智工作服务领域,执行海外引智项目13个,向企业发放引智经费20万元;招引14名外国经济专家到盐城市企业工作;聘请外教42名,32家所在单位通过国家资质年检。开通外国专家来华许可、外国专家证网上办公系统,建立外国文教专家能力评价体系。举办全市外专管理工作培训班,为来自德、澳、印度等国高级技术人员办理外国专家证38份。加大高层次人才载体平台建设力度,8家企业获批省级博士后工作站,全市设站总数达16个,位居苏北、苏中前列。打造领军专家队伍。5名专家入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为44名国家级专家提高津贴标准,由100元/月提升到600元/月,推荐江动技工田吉军荣获江苏省“五四”青年金质奖章。

  【万名盐阜学子回乡就业创业行动计划】年内,盐城市县联动、事企联动、校企联动,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实行“就业统计实名制”,设立80万元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专项引导资金,用于援助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补助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见习、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引进急需的高层次毕业生。在盐城人才网开辟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重点企业推荐平台、会员单位网上信息发布平台,每周定期发布人才市场供求信息。建立紧缺专业毕业生储备中心,市编委下达专项事业编制,用于引进储备沿海开发急需的高层次、紧缺专业人才。实施“江苏省百家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示范基地建设规划”,新建省级高校毕业生见习基地6家,市级70家,提供就业岗位257个。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渠道,用足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就业岗位,政府投资的各类重点建设工程和项目所需人员优先吸纳高校毕业生,各企业和事业单位补充专业方面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优先招聘高校毕业生,凡有空编的基层教育、卫生、农技推广等单位优先录用高校毕业生,全年市直43家事业单位公开招聘235名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力开发基层就业岗位,认真落实相关激励扶持政策,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公共服务、生产服务、生活服务和社会管理岗位就业,鼓励、支持和引导大学生村干部立足基层创新创业,全年选拔517名高校毕业生到村(社区)任职。年内,全市吸纳1.9万名高校毕业生就业,其中硕士以上研究生900多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数量、质量均超历史。

  【重点企业人才服务】围绕大市区汽车、机械装备、纺织新材料、LED、太阳能光伏、风电设备制造、节能环保机械、精密机床、IT等产业10家重点企业,建立10支高层次人才团队(拥有一支高层次人才队伍、一所合作高校或科研院所、一个高层次人才集聚载体、一套高层次人才创业机制)。面向全市200家重点企业和市区300家规模以上工业公司,开展人才服务“家家到”活动,建立300家重点企业毕业生需求信息库,确定100个毕业生就业服务示范点,在人才引进、人事代理、员工素质培训、人才测评、人才派遣、人事顾问、管理咨询等方面,实行全程跟踪服务。加强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大市区领导干部挂钩服务企业2009年人才需求信息库”、“大市区企业人力资源经理信息库”、“求职人员信息库”、“新建项目信息库”、“高层次人才需求信息库”等5个信息库,为重点企业组织人才订单特色服务,为部分重点企业引进31名高层次人才,提供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员工素质培训、拟定紧缺人才引进计划等一对一特色服务。

  【人事考试】人事考试服务水准不断提升。投入20多万元资金加强人事考试软硬件建设,考试中心办公场所由2间50平方米增加到5间130多平方米,更新添置设备,改造保密室。服务大厅由过去的东挪西借改善为现在300多平方米的专用大厅,信息化建设由挂靠人事编制网站发展为拥有5台服务器的独立域名的人事考试网站,网上业务受理率90%以上。与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采取“共建共享”的双赢合作模式,投入130多万元,建成70个笔试、6个计算机标准化考场。所有考场均配备先进完备的实时监控、全程录像、语音对话、数据传输等设备,能够容纳2100多人一起进行笔试、300多人一起进行机考,实现除公务员笔试、二级建造师等大规模考试外,所有人事考试均能在规范化考试基地组织实施的目标,为保证考试安全、优化考试环境、净化考风考纪奠定坚实的硬件基础。全年组织各类人事考试40余场次,应试考生10万余科(人)次,未出现重大考试安全事件,考试中心被评为全省人事考试优秀单位。国家和省人事考试中心有关领导先后多次视察盐城市人事考试基地,江苏电视台作专访报道。

  【公务员队伍建设】向市委、市政府建言献策,完善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目标任务绩效考核方法,充实沿海开发等重点工作方面的内容。宣传贯彻《公务员法》,积极组织并且开展“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评选活动,不断规范职位管理和竞争上岗工作。举办5期初任公务员培训班,与常州合作举办“村镇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对口培训班,组织5000多名公务员参加“5+X”网络培训和考核。面对考录公务员、招聘大学生村官等报考人数、报考职位创历史的严峻考验,严密组织、规范运作,总体实现“零差错、零失误、零投诉”,招录487名党政机关公务员、318名公安系统公务员。

  【机关事业单位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改革考订办法,实行培训、考试、考核一条龙服务机制,以综合测评的手段与标准来全面衡量及确定合格率、合格人选。全年举办16期22个工种的升级培训班1183人次,其中高级工880人;中级工210人;初级工93人;合格率85%。对550名文化达不到要求的工人进行文化补习。继2008年在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全面推开第二轮工人继续教育的基础上,开展对县(市、区)及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工人开展第二轮继续教育扫尾工作,举办继续教育培训班4期。与省内有关高校合作,开办“汽车运用与管理”、“中式烹饪”、“机械电子”等高等教育专业证书教学班,对一些工人比较集中的艰苦行业和基层单位实施服务培训上门。创新优秀技能人才选拔机制,确立竞赛出人才的新思路。

  【转业军官安置】做好干部思想政治工作,坚持量才适用,完善积分选岗安置办法,合理编制计划,科学配置转业军官资源,对紧缺专业人才,实行适才适用,完成安置任务。全市接收安置干部134名,市直安置干部38名。做好自主择业干部服务工作,接收3名自主择业军队,干部积分选岗安置办法,受到国家表彰。提请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安置工作会议,总结2001年以来的全市安置工作,28名模范干部、30个安置工作先进集体和22名安置工作先进个人受到表彰,并对模范干部、安置先进工作者发放奖金。同时,在报纸和电视上宣传先进典型,调动广大干部和安置工作单位的积极性。

  【困难企业干部解困与稳定】开展困难企业干部解困与稳定工作。加强上下左右协调,注重个案处理问题,加大督查力度,保证解困政策落实到位。深入排查影响稳定因素和引发越级的具体问题,着力解决困难企业干部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抓好工作责任制和沟通联络制度的落实,突出抓好重点工作对象的稳控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进京零登记,保证“两会”、建国60周年等敏感时段社会大局的稳定。

  【职称制度改革和服务】完善职称评价方式,坚持面试答辩与量化评审相结合,扩大“以考代评”的范围,探索异地评审办法。在全省率先对教育系统部分专业的职称实行异地交叉评审,邀请南通市教育系统有着非常丰富教学和评审经验的6名资深学科带头人到盐城担任评委,全程参与全市中学数学、物理、生化、信息技术等4个专业的532人中级职称评审活动。调整相关中级专业方面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专家库。拓宽职称服务领域,扩大机关申报范围,增加船舶工程和农机专业职称申报渠道。提高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水平,与重点企业建立职称工作定期联系制度,开设春节返乡人员专场职称考试,对艰苦行业开辟职称工作绿色通道。

  【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按照中央和省文件精神,统筹规划,广泛调研,精心组织,积极稳妥地组织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实施工作,在苏北5市发挥积极的示范作用,保证党和政府对广大义务教育教师的关心落到实处;积极努力配合省做好公共卫生和基层卫生事业单位、普通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摸底调查工作,认真研究切实提高市直离休人员生活补贴标准,以人为本,积极为50年代部分退职人员提高待遇。

  【事业单位改革】顺利完成市直最后一家人数多、情况复杂的新世纪文化城改制工作。对市纺织质监所(没有资产、没有职能、没有流动资金的三无单位)提出歇业分流的办法。在全省第二家出台《盐城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总体实施方案》及《盐城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根据《劳动合同法》,按照依法行政的原则,从实际出发,联合财政、劳保等6个部门,出台《关于严格规范事业单位劳动合同用工管理的暂行规定》,有效制止以往事业单位私招乱雇的现象,依法保障劳动合同用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也为许多事业单位编外延用人才开辟政策渠道。

  【市县政府和乡镇机构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和乡镇机构改革工作,拟定市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做好乡镇事业机构改革准备工作,拟定全市乡镇机构改革时序安排建议;组织完成市直农口系统改革调研工作,熟悉农口等13个部门原“三定”方案,做好新“三定”方案拟定准备工作。开展全市县、乡纪检监察机构资源重组工作。对市本级30个部门(单位)的行政审批职能及机构进行相对集中调整。根据中央和省部署,拟定市、县机关国家行政编制置换分配和消化超编人员方案,着手进行市、县机构改革的准备工作。按照省统一部署,配合省编办组织并且开展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省级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等调研活动,完成扩大县(市)经管权限、乡镇交通管理机构设置、农村耕地占用税人员编制情况和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分类的调研工作。

  【机构编制管理】调整市财政局和市国资委的机构编制,对盐都区、亭湖区的行政编制做到合理配置,保证市科技馆、中国海盐博物馆、市海盐风貌区管理办公室、市区防洪工程管理处、城管执法支队等机构及时作出调整组建到位。强化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服务工作,及时来更新市本级127家机关、事业单位160条机构设置、人员编制、领导职数等信息,办理1390件人员出入编和调整业务。严格执行机构编制审批的“一支笔”制度,联合市纪委(监察局)对各县(市、区)机关、事业单位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情况开展督查。

  【事业编制管理】年内,直接办理市本级及市开发区各类登记事项513件。继续加强对县级登记管理机关和事业单位的登记业务指导,指导射阳县首期启动全市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培训工作;指导盐都区开展对事业单位法人实施分类监管试点,探索对必然的联系群众公共利益的事业单位实施监督管理的办法。完善提高网上登记管理工作,年内直接办理市本级及市开发区各类登记事项513件。依法对市直及盐城经济开发区383个应检事业单位法人进行网上年检,年检率达应检单位的100%。通过法人年检,查纠一批事业单位法人未按《条例》规定及时办理变更事项登记、丢失法人证书等问题。向省编办申报在盐城设立“江苏淮剧博物馆”,进一步弘扬和继承淮剧艺术,提升淮剧艺术知名度。(蒋兴和)